截然不同于中国擒拿的跆拳道反拿法

郭伟发
导读 截然不同于中国擒拿的跆拳道反拿法哲学是什么?武术哲学又是什么?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研究人对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历史、现在、未

截然不同于中国擒拿的跆拳道反拿法

哲学是什么?武术哲学又是什么?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研究人对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历史、现在、未来) ,表示自己的观点的学问。在这样大的哲学范畴之内,武术作为一种观念,也同样属于哲学的范畴。人们在这里所表现的观点,我们以为应是武术的哲学。

始拳道则是异民族的搏击哲学。

搏击,作为人的行为,它必然要反应人的观念,无论它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在这一组反拿法的技术中,我们可以只注意技术的结果,但对技术结构形成,我们不妨略略分析一下技术形成的主导思想。

跆拳道的反拿法 与中国擒拿有何不同

实例:

设左甲、右乙,中为反拿者。

反拿者被甲从身后用双手臂抱住,同时,乙又在前面抓住反拿者的衣领(图①) 。

当反拿者在被攻击的二人前后相夹时(参阅图②), 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图①的局势 。因图③的反拿技术,也只有在准确地把握了图①的实际情况的前提条件,图②反拿者的技术运用,才能说有实施的前提。如果我们不冷静地判断双方的优劣,盲目地使用我们自以为平时较熟练的技术,技术就可能失去效益,起码是有点主观。问题就在于没有及时判断自己所处的情况。当然,所谓判断自然是在短时间内很快地做出的。

跆拳道的反拿法 与中国擒拿有何不同

首先,对反拿者来说,身后的甲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问题在于对手是在自己的身后,而且自已前面还有一个对手。但是,任何问题不可能是绝对的。

甲虽然从身后抱住了反拿者。但这时甲犯了一个错误,也可以说是一个失误,就是他应该从反拿者的双臂以外将其抱住,这样就完全控制了反拿者的下一个企图,请参阅图② 。就此技术而言,排除前面的设想,由于甲只是从反拿者的双臂内穿出去,抱住了他的身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反拿者攻击的灵活性。此时,只要反拿者处事冷静,就能发现和利用攻击者的失误,这种状态就不可能限制了他的一切行动。

在图①、图②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反拿者抢在了乙未发动进攻之前, 而他身后的攻击者只是抱住了他 (从图①可以看出,甲贴在反拿者身上, 由于在双方之间的距离等于零,在一定程度上,他自己失去了再攻击条件) 。

在图②的译文是这样的: 在以双脚为轴向左转体的同时, 用右臂拦截前面乙的肘部, 同时尽力用左肘打击后面甲的下颚。这是指图②中反拿者的反拿技术。

在图①至图②的技术变化中, 如果我们直译原文, 它要求在立足双脚的基础上, 也具有强调身体躯干中轴的扭转,这一说法和我们“机关在腰”相类似。不同的是,它强调的中轴不只局限腰的中盘, 而是自上贯穿的上、中、下三盘。 在身体中轴旋转的同时, 攻击部位,是肘与前臂。

见图②, 身体向左扭转, 反拿者用右前臂竖起横击前面抓住自己前胸的手臂,同时,借右臂动作的旋转之势, 左肘端起过肩高横击自己身后对手的左颊或颈部。

就技术结构而言,其特点在于干练、没有多余的附加环节,不是以拿克拿,这一点,不能不承认其技术的独到之处。

我们在肯定技术可行性的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旋转的方向。在这一技术变化中, 原来的旋转方向是向左转,这一转向的问题,对于身后的攻击不存在左肘或右肘的问题,因身后的人没有及时的保护技术。但对前面的对手, 扭转方向似乎就应该注意了 。对方用右手抓住反拿者的前襟, 原图的动作却是反拿者向左转, 虽然采用右前臂击, 但不能造成对方反关节挫伤, 而且乙却可以顺势抱住或锁住反拿者的颈部。从中国擒拿的观念来说, 在这一动作中, 经常采用右转以图反关节者为多。

向左转从对方反击的角度来看, 不能避开对方左手的继续攻击。反之,向右转不但可以横击对方反关节,这样, 借对方右臂封住对方左手的攻击,即使对方发起攻击,反拿者的右手也同样可以予以阻止。

图③至图④的技术变化,仅就反拿者实施的攻击前面对手的技术, 和中国武术擒拿的技术有共同之处。已往, 这种技术适用于两人之问, 如果一人对二人, 技术本身可以说没有问题,问题在身后的这个人身上。再一点,是因图②向图③的技术动作变化现状,右手抓住对方右手, 左手托住其右肘, 关键在时间上会有紧迫感, 时间上稍一疏忽,反拿者的反击则会失效。况且,这段时间内,对手处于被动的情况,, 他的反击自然也会是强烈的。

跆拳道的反拿法 与中国擒拿有何不同

因此, 任何技术的变化不能是脱离技术存在的客观坏境,任何技术的变化,也不能不考虑对手的攻击。

图⑤至图⑧的技术结构, 其最为精到的是图⑥这一技术环节 。

擒拿与反拿的技术变化, 并不象我们有些人所说的那样, 往往取决于技术的果断变化, 而不在于玩出什么漂亮活来。

如图⑤所示,反拿者(即中间者)被左、右二人扭住,这种形式较为常见。从反拿者自己来说,要想上肢得到冲破口, 可以说是很难的。它不同图①的条件, 因他的上肢被对方完全控制了。

图⑥的反拿者只是利用左脚对准乙的左膝关节内侧向左外側斜外下端,不能不承认反拿者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准确地抓住了这唯一的, 但又是非常具有攻击力的机会,实施反击技术,获得了最大效益。

跆拳道的反拿法 与中国擒拿有何不同

一、作为对手人数上的优势,从心理上就会放松对下面的危险的预料。再则,按一般规律,反拿者处于极劣势,也不易采取反击。这一点, 不只是对手容易有这样的想法,反拿者同样会有这样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搏击本身就是拼意志与决心的过程 。

二、反拿者在攻击点上选择了一个容易击破的点,而且, 从生理角度来讲, 膝关节的内侧与外侧的关节活动的极限非常小,稍一施力,其结果是严重的。

问题均是两方面的, 虽然说这种击法具有很强破坏力,但它也同时具有可防护的一面。一旦反拿者使用这一技法,如果被攻击者对攻击有一定的洞察力,而且能迅速反应出保护性的缓冲技术, 顺势向正关节方向屈膝 (也就是通常说的跪膝,快速构成大、小腿折叠) ,就可以增加受力面积缓冲冲击力。

三、这一技术是不是擒拿术,从技术结构特点,我们认为它不应算擒拿术, 而是搏击与擒拿术的综合使用, 这也向搏击者提出搏击的应变能力 。

以上叙述,虽然是在技术结构上的分析,但是我们从这样大起伏的技术变化中, 就可以从主观上对技术有个全方位观念。这样, 在实际搏击中,技术的广延性与应,都会成为我们可利用的有利因素。

任何技术的组合,都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就是说在技术的组合过程中,除了合理的部分外,其余的自然是欠妥的,甚至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不是指责技术表现的人, 而是对技术结构做自己的分析。

余下,我们在图⑦和图⑧的技术环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已完全消除了乙的威胁的同时, 开始与对手甲较量,反击者突然抓住甲的手臂。这里存在着一个疑点,因为在图⑧中,虽然,反击者突然、果断地使用技术,使乙丧失了攻击能力, 但在这一动作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暂不说甲的伺机反击,实际上,他控制了反拿者的右手臂。在这样的条件下, 反拿者托对手右肘的做法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按一般规律,乙遭到攻击,左甲会本能地抓得更紧。但不排除,因乙遭到攻击,甲会产生恐惧心理。

为了保证反拿者的意图出现,反拿者的目的是发起对二者的攻击, 从指导思想应快速地做出踹乙膝和挣脱右手的两个动作。

端倒乙的目的是较易达到, 它还可以吸引甲注意力。左甲一般会先探清乙发生了什么事, 然后本能地产生抓紧或恐惧的心理。这种心理上的顾盼,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放松白己对抓住对手的注意力。但是,这种心理顾盼只是一瞬, 就相当于我们提出了同时的概念。

如果,在踹击目的达到的同时,又能挣脱右手,图⑦至图⑧技术变化和中国擒拿的“金丝缠腕” 大同小异。 要说明的是在图⑦的原文中, 强调了在踹完后向前下落的同时,以右脚为轴向右拧身。

强调身体中轴的扭转, 是这一动作的长处。已往我们在擒拿中, 多迷信于手法, 约定俗成地形成了追求手法的意识, 而放松了对自己可能遇到环境, 以及最基本的条件的重视。很好地运用身体的整体性爆发动作,能较好地克服对方双手的制约,因而在体积、力量上获得优势。

跆拳道的反拿法 与中国擒拿有何不同

图⑨至图⑫,.除了图⑫的技术结构,已经明确的表现反拿者在拿住甲的瞬间,他亦右脚横踹击乙的腹部。

是不是因为有了图⑫的结局, 我们就可以不去研究一下图⑨至图⑫技术变化的各环节了呢? 实际上, 该技术的环节较多,环节多,自然会在各环节中存在一些不合理或不甚严選的技术细节。

反拿者的双手分别被对手二人抓住, 并向二人的方向拉,图⑨示。反拿者借势,向前抢上左步,反拿者这一抢步,原来双方相峙的情况,因抢步而突然松驰,反拿者不放此机会,双手向前推的同时扭转双臂,以求解脱,图⑩。

我们分析一下图⑨、图⑩的技术变化。反拿者如果向前推扭双臂的同时,对手二人有一人向外一偏, 这种突然的变化,加上反拿者的冲力, 很容易使反拿者的手臂被扭向自已的身后,这样就更加增大了再反攻的难度。要防止这一点。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反拿者应有意识地向内,就是在推扭双手臂的同时有一种合力, 而不能因对手的外拉而放松。

对技术的结构不能说完全错了,因它毕竞是经过实践的技术。要说明的是, 任何技术不一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适应性的是与否, 主要针对掌握技术和使用技术对手。这一技术环节,除技术的熱练是必须的外, 对使用技术者的素质要求也是很高的 。有了熟练的技术, 但是力量上的薄弱显然也是不能达到推扭的意图的 。再有一点, 就是对时机的把握,这不但需要自我的心理判断,同时,也需对搏击的客观环境的果断处理。

图⑫的技木使用, 就局限在这一瞬问, 可以说是非常精到的 。但在图⑪的技术环节中,作为欲求掌握技术的人, 不能不对这一技术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一动是下一动图⑫的中坚。可以说, 这一环节的可行性如何,也就意味着图⑫的技本结果能否实现。

首先,自⑩脱离对手的制约后, 必须是完全脱离。反拿者解脱对手的控制, 右手翻腕刁住甲的手腕, 左手抓住对手的右臂肘部; 向前抢上左步及扭转躯干, 借其扭转力将甲制服。就在反拿者扭臂、抢步的同时, 右脚横踹乙的肋部。

从技术图解上直观地看, 这可以说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技术。但我们也不能不来分析图⑪的技术特点。 这是一个较难处理的矛盾。对这一时机, 反拿者的意识不能只局限在二者之间, 而应是自己和另外两人的三角性的关系, 我们不妨用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立体性意识。

因此说, 反拿者在擒住甲的同时, 借转身便可以用右脚攻击对手, 这就同时提出一个关键技木——转身, 而且是完整的突发性的转身。

转身既是扭转甲的手臂的力量所在, 也可腾出右脚横击对手。还有一点, 则是反拿者抢上左步的根基条件。

好的技术虽然可以展现出技术的结果, 更耐人思考的是技术的真谛是促成良性发展的技术环节。 这同时也说明另一面, 对技术的解释满足于技术的结局, 而不是去客观地分析技术是不行的 。

对于实用技术, 大家均可以练习。但在练习的同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技术做出水平较高的分析。水平较高的分析, 指的是什么呢?它不是自以为是地说明自己的技木, 满足于甲来这招,我这招就可以制服对方, 完全不顾及搏击是矛盾, 是人的行为矛盾。双方都会极力地运用自己的思维意识,合理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并切合实际地使用它。

为什么在此文的开篇提出哲学的问題呢? 这就要求我们对技术的分析, 摆脱那种简单地机械叙述, 而不去做较全面的思辨性的分析。

(注:始拳道原著由杨立動译文,本文由刘鄂撰写)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