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劈桃山的故事(斧劈桃山)

颜承苑
导读 大家好,小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斧劈桃山的故事,斧劈桃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劈山救母在民间流传两个版

大家好,小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斧劈桃山的故事,斧劈桃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劈山救母在民间流传两个版本,刘沉香版跟杨戬版,分别讲的是刘沉香劈开华山救出其母三圣母的传说和二郎神杨戬劈开桃山救母的故事。

2、沉香的版本是因电视剧而广为人知。

3、扩展资料多说的是刘沉香劈开华山救出其母三圣母的传说和二郎神杨戬劈开桃山救母的故事。

4、流传下来最著名的有两则,一则是沉香劈山救母,最早见于失传的元明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劈华山救母》,宋、元戏文亦有《刘锡沉香太子》。

5、 明嘉靖三十二年的南戏《刘锡沉香太子》 ,皮黄戏《宝莲灯》定形于小说《西游记》广为流传之后的清代。

6、大团圆结局反映出大众的期盼。

7、一则是二郎神劈桃山救母,二郎为救母亲,答应玉帝担山逐日,肩挑王屋、五行二山去赶太阳,最后玉帝无奈之下释放杨母,册封二郎和三娘。

8、至今可见的还有一则是清朝同治七年无垢道人的《八仙得道》,三圣母被压的是泰山,帮王泰的是八仙。

9、(一说王泰其实才是二郎神真正的外甥,也有把王泰当作是刘沉香的)吴承恩在书中诗曰:“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

10、”这首诗是《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写,二郎神斧劈桃山救出母亲。

11、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辄敢大胆到此挑战?”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是也。

12、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你还不知死活!”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我行要骂你几声,曾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

13、你这郎君小辈,可急急回去,唤你四大天王出来。

14、”参考资料劈山救母 百科 杨戬 百科1 、劈山救母是二郎神的故事。

15、按照传说:二郎神的妈妈是玉帝的妹子,思凡嫁给了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生了“二郎神”。

16、玉帝因为妹妹私自嫁给凡人,很没面子,龙颜震怒,就把自己的亲妹妹(也就是二郎神的母亲)压在桃山底下。

17、后来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但结局比较悲惨,玉帝派十个太阳晒死了二郎神的母亲,于是,二郎神狂怒之下,担山赶日,将九个太阳压倒山底下。

18、后来,因为这种关系,他对玉帝“听调不听宣”。

19、 二郎神神话传播很广,于是出现了很多版本,大概是因为中国人比较喜欢大团圆结局吧,后来,以讹传讹出现了沉香救母的版本。

20、本来,沉香救母流传并不广,但建国以后,因为政治原因,把孙悟空塑造成反帝反封建的典型,于是与孙悟空作对的二郎神就变成了封建统治者的帮凶(这是哪儿跟哪儿呀,估计吴承恩知道后能气的从地底下跳出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一部《宝莲灯》的电影,这种版本在全国于是泛滥了起来。

21、宝莲灯的传说,其实就是二郎神传说的翻版。

22、传说二郎神是玉帝外甥,玉帝妹妹思凡,嫁下界杨君,生二郎神,玉帝把二郎神的母亲压在桃山下,二郎神成仙后劈山救母。

23、后来,由于清朝政府扶植关羽(关羽忠义形象更符合专制统治的需要),敢于反抗天庭的二郎神的受崇拜地位就渐渐被关羽替代了。

24、后来,清末嘉庆道光年间,不知怎么的,在陕西出现了一个话本,出现了所谓的宝莲灯传说。

25、(大概是西游记影响很大,大家更喜欢孙悟空,就有意识贬低二郎神吧---笔者猜测),所有故事框架完全一样,只是换换人名。

26、这个话本影响不大,知道的人并不多,况且传说中也无孙悟空的形象,而是把沉香的师傅换成了一个虚构神话人物---霹雳大仙。

27、解放后,由于政治的影响,把孙悟空定位为反帝反封建的英雄(这是哪儿跟哪儿啊,估计吴承恩也不能同意),那么曾经降伏孙悟空的二郎神就在这个特定时期变成了封建卫道者,成为反面人物——其实吴承恩是很敬佩二郎神的!于是前些年中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拍了一部宝莲灯电影,所以,该传说才流行起来。

28、这样说你就明白了,宝莲灯故事根本就是二郎神故事的翻版,看电视嘛,不要太当真。

29、别听这些逗逼瞎扯,自己百度《劈山救母》 刘沉香劈开华山救出其母三圣母的传说和二郎神杨戬劈开桃山救母的故事,流传下来最著名的有两则,一则是沉香劈山救母,最早见于失传的元明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劈华山救母》,宋、元戏文亦有《刘锡沉香太子》。

30、 明嘉靖三十二年的南戏《刘锡沉香太子》[1],皮黄戏《宝莲灯》定形于小说《西游记》广为流传之后的清代。

31、大团圆结局反映出大众的期盼。

32、一则是二郎神劈桃山救母,二郎为救母亲,答应玉帝担山逐日,肩挑王屋、五行二山去赶太阳,最后玉帝无奈之下释放杨母,册封二郎和三娘。

33、(见宝卷,但有不少前后不一的地方。

34、)至今可见的还有一则是清朝同治七年无垢道人的《八仙得道》,三圣母被压的是泰山,帮王泰的是八仙。

35、(一说王泰其实才是二郎神真正的外甥,也有把王泰当作是刘沉香的)。

36、在明嘉靖三十四年无名氏《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中讲述了杨二郎的身世。

37、"有一人,姓杨名天佑,金童临凡",与斗牛宫"仙女云花侍长"发生关系,云花生下一子杨二郎。

38、孙悟空奉命将云花压在太行山,而"斗牛宫里西王母,来取二郎上天宫"。

39、二郎长大后,得知此事,劈山救母。

40、他有"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与"梅山七圣"结拜弟兄,有"白马、白犬",他救母后还将孙悟空压在山中。

41、此宝卷若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应为乙卯年,若按壬戌年则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最晚时计算也比最早出版金陵世德堂刻《西游记》本早三十年,其中有关二郎神身世的内容与《西游记》吻合,而且还牵连上与悟空的恩怨,很值得研究。

42、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西王母姓杨,讳回",而在有些传说和宝卷中又说二郎神与西王母有着血缘关系,是她的外孙子,也许他姓杨与此有关吧。

43、都有。

44、唐代时流行崇拜山神,华山三公主私婚书生并生子的故事已广泛流传,下启宋元时期沉香救母杂剧。

45、而二郎救母的故事最早见于明朝中叶,系神魔小说设定。

46、元杂剧有张时起《沉香太子劈华山》(见元钟嗣成《录鬼簿》),又有李好古《劈华山神香救母》(别作《巨灵神劈华岳》,见《也是园书目》),明涂渭《南词叙录》记载宋、元戏文亦有《刘锡沉香太子》,惜均亡佚。

47、溯其原始,则唐戴君孚《广异记》所记华岳神女,宋(元?)阙名《异闻总录》所记华阴庙三娘子事,已略具此故事前半之雏型。

48、故可知沉香神话之流传由来已早。

49、《董永沉香合集》(杜颖陶编)引宝卷《沉香太子全传》略谓:汉代士子刘向“上京赶考”,路过华山神庙,题诗戏弄庙神华岳三娘,三娘怒欲杀之。

50、玉帝遣太白金星告以与刘有姻缘三宿之分,三娘乃幻为大宅,候刘于途。

51、俟刘投宿,诱迫而成亲焉。

52、三宿已过,三娘道出真情。

53、刘以沉香一块赠别,云他日生子取此为名,用作记认。

54、三娘亦赠刘以夜明珠、玻璃盏等三宝。

55、刘进京时考期已过,方欲献宝邀官,又遇奸相觊觎,劫其三宝,反诬以盗名,绑赴法场,正待处决。

56、三娘知之,遂作法令“飞沙走石”,刑不能举,使刘冤终得昭雪。

57、“宝贝、文章,一齐献上皇帝”,钦赐扬州府巡按,“走马上任”。

58、三娘在华山,值王母寿辰,诸仙俱赴蟠桃会庆寿。

59、三娘因孕,托病未去。

60、其兄二郎神觇得真情,乃怒提华山,压之于地下洞中。

61、三娘于洞中产子,取名沉香,遣夜叉送去扬州认父。

62、时刘已娶王氏,生子秋儿,乃同抚育长大,入学读书。

63、同学有秦丞相子官保,讥沉香为无娘子,沉香、秋儿怒,同打死官保。

64、王氏以秋儿入狱抵罪,纵沉香逃难,且往救其母。

65、几经波折,沉香终到华山,遇何仙姑授以仙法,并窃得洞中萱花神斧,而与其舅二郎神大战于华山。

66、变化易形,各显神通。

67、诸仙咸来救助沉香,二郎神亦得众神之助,神仙混战,胜负未分。

68、玉帝乃敕太白金星下界说合二家,责令收兵。

69、沉香因得斧劈华山,救出亲娘,母子团圆,玉帝敕封仙职。

70、沉香返家,复于法场救出秋儿,“刘向奏明皇君”,皇君赐封沉香为“太子”,故沉香又称“沉香太子”。

71、按:沉香故事,见于唱本鼓词者,大同小异,略如上述,唯清朝弹词《宝莲灯华山救母》,于沉香救母故事外,又增二郎劈山救母缘起。

72、略谓:西汉书生杨天佑修道桃山,张仙姑下山与杨配合,生一男一女,男名二郎,女名三娘。

73、事闻玉帝,敕旨压仙姑于桃山以罚之,得二郎劈山救免。

74、至此,二郎名字未知,始终未提叫杨戬。

75、《西游记》第六回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遣灌口显圣二郎真君前往擒之,孙悟空笑谓二郎曰:“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二郎出身、姓氏及事迹大略已如民间所传,而未揭载其名。

76、《封神传》写杨戬助周灭殷并降梅山七怪等事,揭出其姓名,然未称其灌口二郎。

77、直至清末说唱鼓词如《沉香救母雌雄剑》(见杜颖陶编《董永沉香合集》)之类出,始明言杨戬是“临江灌口二郎神”,于是与李冰子二郎及赵昱同为灌口二郎神。

78、其写杨戬“牵着狗来驾着鹰”、“头戴一顶三山帽,身披锁子甲黄金,面白微须三只眼,手使三尖二刃锋”等,已与近世四川灌县二王庙所塑李冰之子二郎神像相近。

79、或谓神之杨戬系由人之杨戬附会而来,以杨戬宦者,宋徽宗时人,陆游则高宗时人,生年与之相去不远,已记其虾蟆变化之异,则明清传说之附会固其宜也。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