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整理发布:2021年中国高校顶刊发文收获颇丰

网易
导读 2022年1月6日整理发布:2021年中国高校顶刊发文收获颇丰。据统计,今年中国高校作为通讯单位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文

2022年1月6日整理发布:2021年中国高校顶刊发文收获颇丰。据统计,今年中国高校作为通讯单位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文超150篇(未包含港澳台地区数据)。

经科学网整理发现,中国内地有7所高校实现了“校史突破”,即首次以第一作者(含共一)/第一单位在Nature或Science刊发论文。其中包括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5所“双一流”高校,以及蚌埠医学院、浙江理工大学两所省属高校。

以下为7篇“历史性”论文的详细情况。

一、福州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发《自然》

2月18日,福州大学教授杨黄浩团队、陈秋水团队与合作者在《自然》发表论文High-resolutionX-rayluminescenceextensionimaging。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高性能X射线发光纳米闪烁体,提出高能量X射线光子诱导缺陷产生长余辉发光的机理。该发光机制的建立对新型卤化物长余辉材料的探索与合成具有指导意义。

这是福州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自然》杂志同期发表述评指出此项研究极大地推动了X射线成像技术发展(News&Views),标志着我国在柔性X射线成像技术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有望突破国外的技术限制,推进高端X射线影像装备的国产化。

该研究工作由福州大学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和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黄勃龙共同完成。

资料显示,福州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

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发《科学》

5月2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省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程实验室教授顾冬冬团队在《科学》上发表综述论文Material-structure-performanceintegratedlaser-metaladditivemanufacturing.

顾冬冬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南航为该论文第一单位。这也是南航首次以第一单位在《科学》上发表论文。

同期《科学》主编以“跨尺度调控”为题,对上述论文做了亮点评述,认为“激光增材制造有望变革零部件的设计方式。顾冬冬等人建议将串联式设计和成形构件的增材制造策略,变革至更为整体性的方法来优化金属构件。这种更为综合的方法将有助于减少制造所需的工序数量,并扩大可用于最终应用零部件的结构类型。”

资料显示,南航创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2012年12月,工信部、中国民航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12月,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三、浙江理工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发表《自然》

8月18日,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左彪、教授王新平等与合作者在以Mobilitygradientsyieldrubberysurfacesontopofpolymerglasses为题在《自然》发表了在表面高分子链微观动力学机制上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这是浙江理工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自然》发表论文。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生郝治伟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左彪为该论文通讯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RodneyPriestley和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DavidSimmons为共同通讯作者。

突破校史!5所双一流诞生首篇NatureScience

该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固体高分子表面动力学的认识,是界面科学和高分子科学一次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研究突破。“伪缠结”机制的提出和“表面瞬时橡胶态”的发现,加深了对材料磨损、摩擦、粘结、自愈合等界面现象本质的理解,为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和性能控制提供了新思路。表面高分子独特动力学行为还将激发大量实验和理论工作。

资料显示,浙江理工大学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该校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四、上海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发表《科学》

8月19日,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钟云波团队以Hierarchicalcrackbufferingtriplesductilityineutecticherringbonehigh-entropyalloys为题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共晶鱼骨高熵合金的多级裂纹缓冲效应及其辅助的超高塑韧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是第一作者、第一单位、通讯作者均来自于上海大学的首篇《科学》论文。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时培建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钟云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教授D.Rabbe和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王沿东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该研究提出的仿生鱼骨结构导致的多级微裂纹缓冲效应激发共晶高熵合金材料的超优塑性,属首次发现。如果应用于跨海大桥、高层建筑、核电、火电、航母、核潜艇、航空航天、大型钢构件等领域的结构材料,将极大提高其服役安全性。

资料显示,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五、河南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发《科学》

10月1日,河南大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学路团队揭示了大豆中受光诱导表达的GmFTs(FLOWERINGLOCUST)和GmSTF3/4(orthologsofLONGHYPOCOTYL5)从地上移动到地下,在根中被根瘤菌激活的共生信号关键组分CCaMK磷酸化激活,诱导根瘤形成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Light-inducedmobilefactorsfromshootsregulaterhizobium-triggeredsoybeanrootnodulation为题发表于《科学》。

这是河南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河南大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学路和孙世勇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王学路教授团队的王涛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突破校史!5所双一流诞生首篇NatureScience

该研究揭示了CCaMK-STF-FT模块整合地上光信号和地下共生固氮信号,调控根瘤形成的机制。该机制使宿主植物的根能够感知地上环境是否能可持续地为地下共生固氮提供必需能量,从而开启根部共生结瘤。该研究揭示了植物地上-地下协同发育的新机制,为设计在暗处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新型植物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为优化生物圈碳-氮平衡提供了新思路。

资料显示,河南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创立于1912年,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始建于中国科举考试终结地——河南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首次以第一单位发《自然》

11月10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姜桂元团队联合德国莱布尼兹催化研究所教授EvgeniiV.Kondratenko团队、焦海军团队等,在丙烷无氧脱氢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InsituformationofZnOxspeciesforefficientpropanedehydrogenation为题发表于《自然》。

这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自然》发表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生赵丹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姜桂元、EvgeniiV.Kondratenko和焦海军为论文通讯作者。

突破校史!5所双一流诞生首篇NatureScience

该研究基于分子筛羟基窝和原位预处理/反应构筑高效非贵金属基催化剂,不仅从分子层次阐明丙烷脱氢活性位的形成与作用机制,还为将来高效催化剂理性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资料显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于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该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七、蚌埠医学院首次以第一单位发《科学》Astablealuminosilicatezeolitewithintersectingthree-dimensionalextra-largepores,报道了首例具有三维交叉16元环孔道系统的全连接、超大孔硅酸铝盐分子筛ZEO-1。

这是蚌埠医学院首次以第一作者和第一单位在《科学》发表论文。蚌埠医学院青年教师林清芳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陈飞剑为该论文通讯作者。

ZEO-1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极大的比表面积和潜在的优异催化裂化性能,是材料学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性进展,对推动材料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蚌埠医学院为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于1958年援建创立。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