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能源转型

赖梵亨 搜狐焦点
导读 目前,已建成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一、第二通道、吉泉直流、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交两直外送通道格局。大石

目前,已建成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一、第二通道、吉泉直流、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交两直”外送通道格局。

大石门水利枢纽工程。

清洁低碳惠人民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优化是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清洁用能的消费导向,不仅为能源发展提供了新驱动,也为各族群众享受天蓝水绿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英吉沙县村民麦麦提敏·萨伍提家的生活因为能源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冬天取暖不再烧煤或木柴,而是使用上了清洁的电暖气,家庭收入也因为建成的光伏扶贫电站,每年能拿到几千元的分红。

“这些房顶光伏电板发的电,全都卖到电网了,我们也多了一笔收入。现在做饭、取暖也都是用电,房间再也不会被煤熏黑了。”麦麦提敏乐呵呵地说。

2019年至2021年,南疆煤改电一期工程的实施,让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三地州89.2万户农牧民告别了“伐薪烧炭”的传统生活方式。该工程完工后,每年可节煤17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63.8万吨、二氧化硫1.52万吨、氮氧化物1.32万吨。

2022年,启动了煤改电二期工程,2022年—2024年间将惠及43个县(市、区)、439个乡(镇)、3896个村和76.61万户居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高,由2012年的5.8%提高到2021年的14.4%,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

宁夏:“风光”这边独好

一只灰白相间的飞鸟在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投下身影,它的翅膀下,一万余片光伏板微微上倾,迎向阳光。

“西湖”,是人们对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境内一处矿井疏干水聚集湖的代称,位于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公司宁东电厂以西的毛乌素沙地边缘。平铺在水面上的,是宁东电厂占地约300亩的3×5.98兆瓦漂浮分布式光伏电站。

“在宁东基地,这种由矿井水形成的湖泊存在多处。这种水域是煤矿排放的高盐尾水,腐蚀性离子浓度高。项目的浮体材料和结构均选用的是高强度、高耐腐蚀材料,可以有效抵御侵蚀。”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公司宁东电厂董事长于洪泽介绍,西湖漂浮电站虽然规模不算大,但是它的建设,为在更多矿井疏干水域建设光伏电站、盘活闲置区域起到了实验示范作用。

处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宁夏蕴含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以及建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基础条件。能源储备充足,煤炭、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富集互补,是宁夏坚定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强大“底气”。

2012年7月,宁夏获批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锚定“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新能源发展探索有益经验”这一目标,将发展新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风光火打捆外送、新技术应用示范、新能源服务民生、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通过本地消纳和跨区外送两条途径实现风电、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

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里,6.5万亩光伏组件在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上产生一度度绿电;

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的78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里,一份绿色动能在等待“激活”;

全区首个光伏全产业链项目——宁夏润阳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及5GW高效电池项目建设现场,对未来“风光”的美好愿景写在建设者们的脸上……

十年创建之路,宁夏新能源产业一路从高歌猛进、挟风光疾驰,到如今,已是新能源装机近3000万千瓦、被国家列为第一批绿电交易试点省份的“绿电大省”。探索走出了一条由粗放利用向节约集约转变、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换、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能源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之路。

截至目前,全区新能源装机居全国第七,新能源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46%,居全国第三,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3%,居全国第二。全区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累计装机分别达80.6万千瓦和36万千瓦,位居西北地区前列。同时,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7.5%,居西北第一。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达到2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作为国家“西电东送”重要送端省区、枢纽节点,累计外送电量突破500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年度占比超过20%。

:风生水起 动力无限

深秋的天高气爽,阳光闪烁的山脚平地里,太阳能光伏板熠熠生辉;随风而起的雪山湖谷间,风力发电机傲然挺立;峰峦叠翠的峻岭中,高效能的水电站安全运转……十年间,在这片风景如画的雪域高原上,绿色发展迸发出巨大活力,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十年来,切实把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源源不断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俗称“日光城”的拉萨,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

在达孜区邦堆乡林阿村的山沟里,一排排光伏板呈矩阵排列,像向日葵一样追随着太阳。

这一占地1600余亩的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约32740吨煤,还大量减少了碳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大大优化了能源结构。

不光拉萨,放眼全区,平均每天日照时长达8小时,全年艳阳高照时间达300天,年日照时间居全国首位。

光伏可开发规模超7亿千瓦,资源丰富、出力稳定,利用小时数达1500—2000小时/年,尤其阿里、日喀则、山南、那曲等地最为丰富。

广阔的连片土地、优质的资源禀赋为集中开发创造了条件。

日前,最大的光伏保供项目——那曲色尼区12万千瓦光伏发电电力保供项目正火热建设,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2.47亿千瓦时,将有力填补用电高峰期电力缺口。

昌都市“光伏14万千瓦+储能14万千瓦时”项目近期也得到自治区发改委批复。其中,江达片区配套送出线路部分——昌都市新能源110千伏送出工程,计划今年11月投运。

清洁能源是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显示,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74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一。

得益于丰富的水能资源,近年来,多个水电站在“世界屋脊”陆续投产发电。藏木水电站首台机组于2014年投产发电,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装机容量36万千瓦的加查水电站于2020年年底全部投产发电;投资122亿元的大古水电站是在建规模最大的内需水电项目,2021年5月首台机组发电……

这有效解决了电网电力供需矛盾,切实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电力保障能力。

数据显示,“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自2011年底投运以来,双向累计输送电能160.8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外送66.8亿千瓦时。

如今,丰水期电力外送进入常态化,形成了每年冬春季“青电进藏”、夏秋季“藏电返青”的规律特性,优化了中国西部地区清洁能源资源配置。

自2015年首次实现“藏电外送”以来,截至2021年已累计完成清洁电力外送超过91亿千瓦时,不仅助力清洁能源大规模消纳和受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接续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当乡“光伏小镇”居民小区一角。

与此同时,风电也迎来较大发展空间。

2021年12月22日,海拔5158米的世界最高风电项目——措美哲古分散式风电场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创造了高原风电建设史上的奇迹。

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雪山湖谷纵横,大小山脉连绵起伏,这里风力资源极为丰富,是天然的风能发电宝库。

作为国家超高海拔风电科研示范项目,措美哲古风电场对探索解决高海拔风能资源特性、地理特性、气候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来,推进清洁能源科学开发,已成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自治区发展规划,将着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区“一基地、两示范”,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发挥独特作用、贡献重要力量。

“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发展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根据规划,2025年水电建成和在建装机容量突破1500万千瓦,加快发展光伏太阳能、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